•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香约庆阳 包容天下丨庆阳香包,香传千年避恶邪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最东部,当地流传的庆阳香包又称“绌绌”(“绌”原指原始骨针的一种缝制方法,后借称用布缝制、袋口能松能紧的包袋)。庆阳地区有端午节制作佩戴“绌绌”的习俗,其实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为黄帝师的庆阳人岐伯,尝百草,制药典,成为中华医药学的鼻祖。岐伯将多种有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成细末,装在丝织的袋中,让大人和小孩戴上,以驱蚊逼蝇、洁身香体以至驱邪降福。因为袋内所装的草药民间称为“香草”,因而药袋便称为“香包”。

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全句的意思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这说明香包早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已是一种饰物了。汉代《礼记》有云:" 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时期,香囊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而男官吏们则开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时干脆把荷包缀于朝服之上。当然,那时的荷包与香包不完全一样,香包里主要装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细物"的。至清代,香囊已成为爱情的信物了。而历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则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辟邪。

几千年里,在民间的能工巧匠手中,香包一针一线地传承。而这些巧手多是一些农村劳动妇女,她们从小跟着妈妈、奶奶学艺,活到老,绣到老。古老的香包刺绣艺术就这样代代相传,并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

庆阳香包有好几种制作方法,包括“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

“绌绌”又名藏针绣,其特点是把针线藏起来,以造型状物、形神兼备而不见针线为佳境,其工艺流程包括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等环节。线盘类香包是用各色线条盘成五角菱形的“粽子”,其技艺包括折壳子、配色线、盘线成型、成果(即将线盘成品连缀, 吊上彩穗)等,如此制成的香包可以随身佩戴,可以挂在门庭,也可以馈赠他人,以预示祥和平安。立体刺绣类香包内容庞杂,形式繁多,有单面挂、佩件,双面挂、佩件,立体挂件和摆件等四百多种样式,其制作过程分构图、刺绣、彩染、缝合、成果等环节,有过样子、打样子、扩背子、上样子、绣花、状物、成果、打扮等工艺步骤,制品讲究神似而不求形似。平面刺绣类香包风格敦厚凝重,厚实中流露出隽永,其制作有破线绣、合线绣、 掇绣及齐针、辫针、缉针、掺针、抢针、挽针、盘金、点金、圈金等方法。

编辑:李婕责任编辑:杨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