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有个耿塬畔,耿塬畔有个庄子峁,庄子峁和黄土高原上所有的梁峁一样,也是坐落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顶上。不同的是,这个峁上住着一个传奇人物,大家都称她“暖心姐”。庄子峁是一个贫瘠寂寥的小村落,后来,被“暖心姐”夫妇给带火了,跃身为落后山区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村。
我也常琢磨,一个偏远落后的村庄,能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火起来,原因何在?而我对于庄子峁的了解,仅限于从《一场雪的感动》《银杏、银杏》《庄子峁上一枝玫》《风过庄子峁》等文字层面上理解。后来,读了著名作家马步升老师的文章《庄子峁的风景》。才得知,庄子峁与乡村公路之间,原本有一条土路,因年久失修,晴通雨阻的问题十分突出。暖心姐的丈夫小杨决定先把这条土路打通,打破庄子峁的“封闭”状态。说干就干,可小杨用的修路资金全是自己的积蓄,资金链很快就断了。暖心姐看着丈夫整日愁肠百结的样子。便将自己做生意多年积攒的一些钱,拿出来支持丈夫修路,她的这点钱用于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倒是宽裕,用于修路,只能是杯水车薪了。暖心姐夫妇家底很快被耗尽了,他们就四处借钱。路是修通了,夫妻俩几乎被沉重的债务压垮了。那段时间,从小养尊处优的暖心姐,经常没钱给车加油,甚至连洗把脸的时间和心情都没有。一算账,几年间两口子不仅散尽家财,还背上了一千多万的债务。读到这里,我脑海中急切地勾画着庄子峁生态农庄的风貌,以及那位感动于一场雪而立下回报乡亲们誓言的杨鲜明,以及“暖心姐”杨清艳的形象。
一个偶然机会,我有缘走进庄子峁。那是一个四月艳阳天,“世界读书日•书香庄子峁,美文诵读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我有幸随团参加。一路上,大巴车蜿蜒穿行在沟壑梁峁间的柏油马路上,经过十八弯山路,车子很快进入了较为平坦的村庄,村口的招牌告诉我,庄子峁到了。
经过一夜甘霖的滋润,柏油马路两边的万亩苜蓿田,泼油般碧绿。而峁上的北风依旧不减往日之强劲,透过车窗,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足有三十多米长的花卉大棚,以及散落在峁上的一幢幢漂亮农舍。人们各自奔忙于农事,不时有搭建暖棚的敲砖声,和着正在田间作业机械的轰鸣声,鼓动耳膜。
当汽车缓缓停下时,乡亲们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了“九德书院”,宽敞明亮的阅览室里,书架三面靠墙,书籍种类齐全,分类上架,摆放有致。我有些惊诧,一个百十口人的小村庄,竟然有这么漂亮的书院!
那天,经典诵读有声有色。活动结束后,我们来到“暖心姐”的七奶奶家,这是一处四合院,大门红红的灯笼在风中摇曳,似乎时刻迎接着八方来宾,西面是厨房,正面的六七间居室甚是气派,东面大饭厅窗明几净,可容纳四五十人进餐。足以看出主人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把平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风生水起。落座一小会儿,各种农家小吃、小菜、野菜便上桌了,大家品尝着来自峁上的纯天然菜肴,那种妈妈的味道油然而生。
带着回家一样的心情,我们参观了农耕文化博物馆、商用百合和珍稀花卉,童年的回忆和更久远的故事,电影般在我大脑回放。同行的老师说,庄子峁还有植物园、核桃、早中晚熟桃采摘园、无公害蔬菜园等采摘基地,以及蜂蜜庄园,陇东黑山羯羊养殖中心,农家手工酱醋、石磨面粉和石碾辣子、糜子黄酒、手工织箩等六个小作坊。由于时间原因,我们未能一一参观。短短的半天行程,“暖心姐”夫妇虽因事外出,未能谋面,但我被庄子峁人的奋斗精神所深深折服。难怪庄子峁被农广校命名为“农民田间学校”,成为人们回忆乡愁的打卡地。
庄子峁的父老乡亲,在“暖心姐”夫妇的感召下,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变成一个名扬天下的“网红村”,他们依靠的不仅仅是特别能吃苦的奉献精神,更需要有强大的信念作支撑。我想,这种信念,正是环县作协主席孙鸿岐所言的“庄子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