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香包距今已有千年历史,2001年,庆阳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金代《千岁香包》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香包实物。庆阳香包形态古朴稚拙,配色大胆对比强烈,具有浓郁的远古文化气息及鲜明的地域特色。“五毒”香包基本造型是在蟾蜍、青蛙或螃蟹的背上绣出壁虎、蝎子、蜈蚣、蜘蛛等四毒,因为蟾蜍具有很强的毒性,所以民间传说中最能驱邪的就是背负着其他四毒的蟾蜍。人们期望将“五毒”佩戴在身上能够驱走其它毒物,达到以毒攻毒的目的,从而使佩戴者身体健康、无病无灾,且每一“毒”都有各自特定的寓意。
从古至今,色彩被人们赋予了美好的寓意,庆阳香包的配色也不例外,其色彩搭配深受中国传统色彩观念“五色观”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传统色彩观念认为:“东”为“木”,主青色、“南”为“水”,主赤色、“西”为“金”,主黄色、“北”为“火”,主白色、“中”为“土”,主黑色,因此,庆阳香包最常见的色彩亦为红、黄、青、黑和白。因庆阳地处甘肃省东部黄土高塬沟壑区,黄土多植被少,环境色彩单一,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内心渴望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致使庆阳香包的色彩饱和度高,配色丰富且大胆跳跃。这一特征在“五毒”香包的配色中尤为明显。在庆阳“五毒”香包配色中,多以纯度高、对比度大的红色和绿色为主色,其中红色象征喜庆祥和、绿色寓为生机盎然,配以黄色、蓝色、黑色、白色等装饰色点缀。色彩虽绚丽夺目但搭配融洽,丰富的色彩运用体现了西北民风耿直纯厚、古道热肠的性格特点。
庆阳香包中随处可见图腾崇拜的迹象,生殖崇拜尤为明显,“五毒”香包便是如此。蟾蜍同青蛙一样具有强大的繁殖力,香包中蟾蜍与蛙形象的出现就充分反映了先民对生殖的崇拜,以及对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向往与追求。北方民间认为,“端午到,五毒醒。”因此,庆阳人在端午节时,通常将绣有“五毒”的香包给老人、妇女和小孩佩戴,寓意以毒攻毒、平安健康。同时,螃蟹外壳坚硬不易受伤,且有横行霸道之意,其它四毒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同样具有美好的寓意。比如壁虎具有庇护、旺家兴财之意;蜈蚣有富足之意,蝎子谐音“携子”有人丁兴旺之意;蜘蛛谐音“知足”有知足常乐之意。随着时间的沉淀,“五毒”逐渐符号化,其所蕴涵的美好寓意也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