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端午近
香包又称容臭、香囊,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是传承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其以绸布为容,纳丁香、雄黄、藿香、艾叶等诸类化浊解
对香气的喜爱是人的一种自然本性,香气与人的身心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用作养生养性的方法,从而在春秋时代便初步形成了“香气养性”的观念。百姓以香草香囊为美饰,君子士大夫更用香物陶冶、修明情志与身心,借外在的佩服,修为内在的
古先贤有言
人们以香为用,由来已久,若追本溯源,中国人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佩戴香包已不得而知,但屈原在《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吟唱,大概可以看作是香包的雏形,而《礼记·内则》里“男女未冠
那时候,未成年男女在拜见长辈时,出于尊敬,佩戴香包使自身之秽气不至于冒犯长辈,隐约可见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礼”依托于香包,被具象化表达。透过香气与礼节,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形塑和教育,立身行事,人格修养,皆在其中。
大约从此时起,香包在中国历史上便从未断绝过。在汉时,《孔雀东南飞》即明言“红罗复斗帐
有关香包的记载自始至终都贯穿于中国漫长的历史之中,这大抵与中国长期以来所实行以农为本的国策有重要关系,传统男耕女织的生产结构,当生产力充足时,出于生活趣味的需要,便顺理成章催生出了香包这种手工艺品。而庆阳作为中华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农桑并举,耕织结合,与之相伴而生的香包,也是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庆阳香包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纯手工艺制品,以清新持久的中草药纳入布袋之中,做成玲珑可爱的形状,可佩戴在胸前、腰际等处,取苍术、雄黄、藿香等中草药辟秽解表的功效,以防治上火、流感、鼻炎等疾病。中草药的成分还对细菌具有抑制和灭杀作用,芳香物质通过呼吸和接触,达到提高免疫力的功效,中医上称之为“衣冠疗法”。
不仅如此,庆阳香包引针作笔,以线入画,在指尖翻跃之间,花鸟鱼虫、神话传说、历史人文等题材活灵活现,构思巧妙而淳朴,造型丰富兼灵动,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头戴、肩卧、胸挂、肩负、脚蹬五大样式。承载着庆阳人民的美好记忆,表达着人们的图腾崇拜、趋吉避邪、爱情幸福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是庆阳的一张独特的地域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