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 摄
记忆里,“羊把式”这个词在我的脑海里早已深深烙下了印,“羊把式”应该是养羊领域里的内行和土专家。他的形象就是冬天穿着羊皮袄,夏天光着膀子,手拿羊铲,呼儿嗨哟,一年四季都围着羊转,他放羊的时候,要么走在羊头,要么走在羊尾,吆喝一声,羊儿那叫一个听话。
羊把式养羊,起早贪黑,勤快得很。好的羊把式,一定是村庄里威信高的人。他会给羊找好的草山,给羊吃好的草料,给羊建暖的棚圈,哪只羊生病了,他一瞧便知,那只羊有羔了,他记得清楚。一群羊,他瞧一遍,就知道那只羊有没有在群里。羊把式走着站着想的就是羊,他放的羊儿就是比别人家放得羊儿壮,产的羔儿多,他的羊群好几十一半百只,日子也比别人过得好。
羊把式养羊,左邻右舍都跟他学,小张请教他,我的羊怎么突然不吃草,肚子胀得鼓鼓的,他说,那就赶紧给灌点清油。小王请教他,羊羔下得多,大羊没奶,他说,那就给熬些米汤,晾温给喝,太小了就给灌奶粉……。羊把式根据羊的牙齿判断羊龄,优胜劣汰,始终能够让羊群保持着活力。好的羊把式,一定是好的庄稼汉,什么时候能种啥不能种啥,什么时候收成好,他心里有一本账。他感知天气的本领,别人学不来,也捉摸不透。
羊把式养羊,带给一家人的不仅是生活上的寄托和希望,也是一种内心的踏实和喜悦。每年过春节的时候,他们都会在羊圈门上写上多积肥五谷丰登,勤饲养六畜兴旺几个毛笔字,贴在那儿,是一种祈福,更是一种心理的安慰。同时,他会将上街买的各种颜色涂抹在大羊的身上,小羊的脸蛋上,使大羊小羊变成了五颜六色,随着羊羔的咩咩声,透着节日的喜庆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羊把式养羊,会变羊工,就是在农忙或冬闲的时候,两家商量好,这几天你放,过几天他放,这样,羊每天都出山,还腾出人手干其他农活。到剪羊毛的时候,大家你帮我,我帮你,把羊毛剪掉。每年洗羊的时候,羊把式扛起铁锹,到沟里堵一个小水坝。叫上大家帮忙,把剪过羊毛的羊一只只地牵进水里搓洗,不一会儿,将几十只羊洗得干干净净。羊把式也跟左邻右舍的亲朋好友打平伙,大家合买一只羊宰杀后,请庄里厨艺好的巧妇做熟羊肉,大家坐在一起,闲谈着,吃一碗清汤羊肉,喝一碗酒,尽情享受着他们的快乐。
羊把式养羊,挣几个辛苦钱。待羊只出栏的时候,羊把式便把羊只吆到市场上出售,羊把式评估羊只重量堪称一绝,只见羊儿在一抱一放间,重量已估个八九不离十,双方把手遮挡在衣服下面谈价,俗称捏码子,一捏一比划,就谈妥当了,一方交钱,一方交羊。如果谈不妥,就请交易员说合,如果说合无效,羊把式就只有把羊赶回去,等下个集再出售了。
羊把式养羊,传承的是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诗经《小雅》无羊中:“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或降于阿,或饮于池”。羊文化千年传承,有太多的用处了。农村红白喜事要用羊,婚丧嫁娶要用羊,传统节日要用羊。用来祭祀,用来交易,做成肉食,做成皮袄……。就是说,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羊,围绕羊的活动也始终开展着,养羊不仅仅是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乡村文化的维系,而羊把式在这里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