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刘敏卓 | 品读张俊彪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秦彦慧  摄

近几年来,我埋头写长篇,读书的时间很少。张俊彪文学艺术馆建成后,我仅读了他的长篇小说《曼陀罗》、长篇报告文学《塵兵西北》和近年出版的两部散文集,这在他作品中,不过是冰山一角。我也是不知天高地厚,凭着一股傻劲,每写一章都发给他先看。先生很是认真,每读一章,都会给我回复一段阅读感受和意见。正是他的鼓励,我才有底气完成了平生第一部长篇小说。听从他的建议,在县委领导的支持下,于2023年七夕这天,在西安大唐西市酒店举行了《三水情殇》研讨会,他从兰州赶回参加了会议,这对后来的修改和作品质量的提高无疑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事后我才知道,,年逾古稀的他是在患有眼疾的情况下,在手机上读完我那几十万字的小说初稿,并且写下《千年史话一卷书》的评论,这让我很是不忍与不安,从内心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歉意与钦敬。

张俊彪是名贯全国的著名作家,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邃的文学遣诣享誉文坛。故乡的张俊彪文学艺术馆收藏陈列着他题材多样、版本各异的著作达数十部,逾一千多万字,可谓皇皇巨著,作品等身。他的作品先后斩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军优秀图书一等奖,首届世界华文杰出贡献奖等21项大奖,真是汗牛充栋,硕果累累。

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除了过人的天赋和才华,主要缘于他几十年来不懈的磨砺,艰苦的修炼,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智慧,这才铸就了丰富多彩,璀璨夺目的篇章。

先生才气大,名气大,却没有一点架子。为人平和谦恭,质朴善良;做事认真可靠,务实周全;处世诚实厚道,淡泊宽容。读他的作品,和他交谈让我受益匪浅,内心涌动着一种少有的感动、激动和敬重,从中足以领悟到他宽博的精神境界,感受到他高尚的人格魅力。


顽强的毅力

张俊彪出身农家,自小在极度贫困和饥饿中长大。初中毕业就回到家里,白天下地干活,夜晚在煤油灯下读书,罗川中学图书室的图书陪伴他度过了青涩岁月,使他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后来参军入伍,在部队的大熔炉里刻苦攻读,磨炼意志,张俊彪天生就是写作的料,腹有才华而不外露,提笔成文有如神助。他写通讯报道、诗歌散文,并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作品。1975年初春,从部队退役,先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工作了半年,因个人档案调不过来,只好回到家,他白天割麦子,晚上在煤油灯下写小说,就在这一季小麦割完的前一天,甘肃日报副刊整版发表了他的小说《丰收》。庆阳地委宣传部的一位”伯乐“相中了他,“社员”张俊彪的人生就此翻页,他跳出了“农门”,成了庆阳地委通讯组的一名骨干。由于他勤恳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作品在报刊上频频发表,又被调至甘肃省委宣传部。张俊彪的命运彻底改变。

就因为他痴迷读书,热爱写作,单位给他分配了一个单人宿舍,为他熬夜写作提供了方便。在完成分内工作之余,他更加努力,坚持读写,这就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功底。他的《牛圈娃》《没有陨落的太阳》一经出版,便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接着他又开始搜集西北革命战争的素材,着手创作反映陕甘宁根据地的作品。这类题材在当时还是一个“禁区”,没有人敢撞这个高压线。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宣传部长,部长破例给他准了假,并准许报销差费,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张俊彪辗转陕甘交界的子午岭山林以及西安、延安、北京等地,采访了300多名老红军、老干部,记下了数百万字的采访手记,完成了长篇传记《刘志丹的故事》一书的初稿。当时的省委书记,《王若飞在狱中》的作者杨植霖在病床上阅读了他的书稿,并欣然作序。这对他是多么大的鼓舞啊!这部作品后来成了中国当代长篇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

在子午岭的山林里行走期间,张俊彪目睹了那些散落在山野的老红军战士的生存状况。他为他们艰难的生活深感痛苦,从骨子里同情那些为革命胜利而牺牲的英烈们,特别是那些为革命成功而流血负伤却漂泊山野的志士。他奔走呼号,争取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不出两年,就在华池县建起了中国第一个红军敬老院。张俊彪在写作的同时,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功德事。

中国青年出版社和解放军出版社又接连出版了他的《血与火》《最后一枪》《鏖兵西北》等长篇传记文学。这批作品的出版,使大量流落散失的红军、八路军和解放军老战士,许多蒙冤受难的将军,参加过宁都暴动并在红五军团担任要职的十多位战将得以平反昭雪。这批传记文学也成全了张俊彪的人生之路和作家之路,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坛举足轻重的地位。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如果没有经历艰苦的人格修炼,张俊彪就不会达到如此的高度,他的作品也不会产生如此的影响。

冷静地选择

这时的张俊彪三十出头,已是省委书记的专职秘书,这是最具魅力的年龄,也是人生最出彩的年龄。他诚实的人品和踏实的工作态度得到领导的认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也积攒了许多人脉资源。他与许多高官都有交际,曾有多次调往北京或提拔的机会,按照一般人习惯的想法,这样一路走下去,未来必定飞黄腾达。这样的诱惑,想起来都让人心潮澎湃,但张俊彪不为所动。他忘不了还在贫困中挣扎的父老乡亲,忘不了在苦难中成长的岁月,他明白自己出身寒微,没有资历和背景,不具备在政界纵横驰骋的底气和实力。依然选择了他钟爱的文学,写他的文章 ;依然淡定如初,做他的秘书。这种清醒的认识,并不是每一个身处权力中心,面对巨大诱惑的人都能做到的。在我看来,张俊彪是一个天真的人,骨子里始终有一种浪漫的情怀。如果他放弃文学,专注官场的话,中国可能多了一个高官,却少了一个著名作家。我总认为艺术的生命力比官员的影响力要大得多。事实也是如此,在陕西当过省委书记、省长的有几个人还记得 ?而柳青、陈忠实、路遥、贾平凹的作品和名字妇孺皆知,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越来越响亮。张俊彪是个高人,他的选择无疑是贴合实际的。他选择了他钟爱的文学事业,文学为他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天地。

张俊彪是从底层脱颖而出的作家,最懂得世态炎凉和人间疾苦,他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地书写着人世间的恩爱情仇、世相百态,文学的潜能完全释放了出来,而且越写越自信,越写越从容,一部几十万字的书稿,业余时间写作,往往三五个月就能杀青,这是何等的神速,何等的才气!在此期间,他又在鲁迅文学院深造,和众多名家的切磋交流,系统地积累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使他一跃而成为杰出的文学大家。随后他又出版发表了《宁都暴动》《血战高台》《解放大西北》《最后一枪》《省委第一书记》《山鬼》《孩子和牛》等一批长篇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进一步确立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优秀的品格

1992年,张俊彪调往深圳特区任文联主席兼广东文联副主席。从雄浑辽阔的大西北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他人生一次历史性的转折。

在深圳文联,他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干得游刃有余,风生水起,使岭南文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很快就摘掉了“文化沙漠”的帽子。先生有宽厚的气度,识人的慧眼,他惜才爱才,大胆引进人才,对中青年作家艺术家不遗余力地推荐与提携,无私地帮助和扶持文学人才,使深圳文艺界人才荟萃,文艺作品出现繁花似锦的气象,这在中国当时的文艺界传为佳话。

在深圳文联工作的十二年里,深圳文艺作品获得各类奖2000多项。其中,国际和国家常设奖500多项,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的常设性文艺大奖。张俊彪先生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当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文化时空”及“凤凰之约”邀他做访谈节目,都被他一一婉谢,拒绝出镜。他认为深圳文艺能够欣欣向荣,蓬勃发展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由此可见他的品格之高,境界之高。

在做好文联管理工作的同时,张俊彪在文学创作上又大获丰收。完成了《幻化》三部曲(《尘世间》《日环食》《生与死》)和《曼陀罗》两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这两部长篇堪称他的代表作品。《幻化》三部曲共145万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两个月后再版再印。第二年,由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张俊彪长篇小说《幻化》三部曲首发式暨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著名评论家发言。会后,人民文学出版社选编出版了《幻化》评论集,这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史上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张俊彪是一个豁达大度、心胸宽阔的人,他感恩和铭记那些无私帮扶过自己的人,只要有机会,就会去看望他们。即使他们过世之后,也会准备香纸,并在每沓纸的背面写上他们的名字、地址,焚香化纸,祭奠他们的在天之灵。他宽宏大量,以德报怨,也去看望和祭奠那些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曾设置障碍甚至挖埋陷坑祸害过他的人,感激他们从反面成就了自己。他能够包容正反两方面的人和意见,各种声音都能够听进耳里。他的作品评论集中,赞扬、批评,甚至攻击他的文章照单全收。凡此种种,足以看出先生包容的气度和宽广的胸怀。

恋乡的情怀

张俊彪的内心深处永远保留着一方圣洁的领地,那就是他的故乡。他前半生于浑厚苍凉的大西北工作生活,后半生在沿海城市挥洒才情,他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对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总是魂牵梦绕。退休之后,每年都会和爱人返回故乡住一段时间,到了晚年,他又把自己毕生的心血无私地奉献给了故乡,建成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学艺术馆。馆内收藏了他慷慨捐赠的各类著作、手稿、书信、名人字画、邮票等11类数千件艺术物品。那是他们全家半个世纪以来的珍藏,其中绝大部分已达到文物级别,甚至可以说价值连城。

如今的张俊彪文学艺术馆,参观和阅读的人络绎不绝,它的建成与开放充分彰显了先生情系故乡,归根认祖的拳拳之情和报效故土,感念家乡的赤子之心。张俊彪文学艺术馆不仅成了旬邑一道靓丽的名片,更是一面文化思想的旗帜,是一座巍然屹立的精神丰碑。

馆内收藏陈列的著作,述写西北的文字占到三分之二。描述故乡,怀念故土是张俊彪写作内容选取的重要方面,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个游子对故乡的挚爱与深情。他的根在故乡,魂在故乡,生命的源泉在故乡,这在他近两年出版的《追忆过往岁月》和《隐在心中的高山大河》两本散文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品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和巨大的信息,完全是真情实感,出于自然,是对故乡深深的眷恋,是一种源自内心难以割舍的情怀。

生命的价值

从张俊彪的作品和品行中,可以领悟到一种大德大善的人文品格和大慈大悲的宗教情怀。处处渗透着他为人为文为官的智慧风范,时时迸射着人本人道和人情的思想光芒。

张俊彪是有佛缘的人,他和许多寺院的主持或高僧成了朋友。天水仙人崖方丈老和尚正德上师赐给他父亲一支“百人头”拐杖,围绕拐杖发生了许多神奇的故事,让人不禁对人生善恶轮回产生无限的遐想。

年轻时对社会认知肤浅,到了一定年龄,就越来越相信人生的轮回与报应。见过了太多的人和事,凡是心地善良、宽容厚道、品行端正的人一生大都很平顺,而那些心歹作恶的人,晚年和后人则多是霉运不断。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张俊彪无疑都是最成功最完美的,这正是他德善品行的一种回报。我多次接触过先生和他的爱人侯晓菲老师,我们在一起交谈、聊天、吃饭,她总是帮着先生回忆一些细节,气氛是热烈的、随和的。先生始终保持着节俭的生活习惯,不浪费财物。有一次在饭桌上,不小心把一块肉掉到了地上,他用筷子夹起来那块肉在水龙头上冲洗干净,放进嘴里才露出舒心的表情。一顿饭他仅用一两张餐巾纸,这些细节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得到人们由衷的敬重。

张俊彪不仅是一位思想深邃,学养丰富,著作等身的作家 ,也是一位为人谦和,胸怀宽广,饱含温情的智者 ,更是一位具有优秀文化品格和高尚人格魅力的创造者、思想者 ,为人为文都做到了极致。

人这一生到底应该怎么活?一个人到了晚年,就会问自己,你这一辈子究竟活的是啥?究竟干了些啥?能不能对自己作个交代?什么是真正的东西?有的人一辈子拼命地去钻营,拼命地去虚荣,拼命地去攀比,搞得心力交瘁。回头一望,所干的那些事儿,于国于民于自己的人生,于自己的家庭究竟有多大意义?

张俊彪没有白活,他活得精彩,活得通透,生命的价值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他对得起自己的父母和故乡,对得起这个国家,对得起自己的人生。

作者简介

刘敏卓,陕西旬邑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史志协会理事。《旬邑县志》《旬邑文库》主编。有散文、诗歌集出版。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