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行走在环州大地,稷黍飘香,梯田如织,粮仓满、菜篮丰、果筐香,广袤田野升腾起无限希望。
近年来,环县围绕乡村振兴积极谋划部署,以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目标,持续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延伸产业链、拓展功能链、提升价值链,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粮食增产 夯实供给“基石”
近日,走进环县毛井镇乔崾岘村,一块块高标准农田顺着山势延伸开来,错落有致。红的荞麦、绿的燕麦……五彩的庄稼为整齐的梯田披上了斑斓的“外衣”,伴随着收割机的一阵阵轰鸣声,收割、脱粒、归仓,处处都是一派繁忙的农业生产景象。
2021年,乔崾岘村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为群众带来了新希望。“过去这里多是补丁地、巴掌田,家家户户种地全靠人力,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少的家庭耕收难度大。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将农田小变大、弯变直,实现了机械化耕收,为群众提供了方便。”乔崾岘村党支部书记高生满说。
据了解,自2019年以来,环县聚焦农业发展,合理规划、科学施工,建成高标准农田64.8万亩,曾经的“地块块”“窄埂埂”“弯弯渠”被改造成了整体连片的良田,地块集零为整,薄产田地变成了“金土地”。
为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环县自2022年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以来,年均复合种植面积3万亩以上,累计引进玉米、小麦、小杂粮等作物新品种300多个、新技术10多项。近五年来,环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90万亩以上,平均年产量近40万吨。今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23万亩,实现历史新高。
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一个个抓点带面的示范,牢牢兜住了环县粮食丰产丰收的基本盘。
多彩田园 绘就“斑斓画卷”
近年来,环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夏菜冬出、南果北种、四季无闲”的生动场景。
近日,环县木钵镇关营村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的反季节香瓜上市开卖。占地112亩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共建设大棚20座,除了种植反季节瓜菜外,还种着车厘子、水蜜桃、蓝莓等10多种水果。“可以让市民就近采摘品尝到南方水果,也能全年种植特色瓜果,为村民增收、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产业支撑。”关营村党支部书记慕定堂说。
这段时间,在曲子镇辣椒加工厂,每天都有来自全县各乡镇的群众来交售辣椒,负责晾晒和挑拣的工人忙得不可开交。“以前种辣椒都是‘菜园子’经济,种的辣椒都是按株计算,今年种了20亩辣椒,收入有了很大提升。”在曲子镇辣椒加工厂交售辣椒的木钵镇白家掌村村民岳志军说。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环县聚焦农业优势特色资源,围绕“小而精”特色产业开展示范创建,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全链条升级,农业产业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今年,全县投放早春拱棚2000座,种植瓜菜12.7万亩,产值2.4亿元,种植各类品种辣椒1.2万亩,种植中药材5.6万亩,预计产量达1.4万吨,苹果产量达2万吨,产值实现1.5亿元。
机械驰骋 领跑现代农业
眼下,环县的荞麦、糜子、玉米等陆续进入成熟期,村民抢抓晴好天气,组织机械收割,确保颗粒归仓。
走进环县曲子镇西沟村,只见广袤的田野上,金黄色的糜子随风起伏,农机手熟练地驾驶着收割机,在地里来回穿梭,经过收割、脱粒、秸秆还田等一系列操作后,谷粒被送入等候在田埂边的农用三轮车中,村民满载着丰收的喜悦,驶向家中进行晾晒。
“以前一到秋收,全家人都得下地忙活,累得腰酸背痛。现在有了机械收割,效率翻了几番,10多亩地几个小时就收割完了。”西沟村村民杨茂雄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杨茂雄告诉记者,今年他种的糜子从播种到收割,全程实现机械化作业,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还提高了糜谷的产量和品质。
在环县,像杨茂雄这样享受机械化收割便利的农户不在少数。今年秋收期间,全县大部分农户都采用了机械化收割,不仅节约了人力成本,还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
记者了解到,环县在高标准农田实施基础上,开展“宜机化”改造,通过配套田间路、拓宽生产路,保障机械进出,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43.2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率达到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