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宁县
天津援宁医疗干部:用青春书写大爱担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健康帮扶行动以来,天津市河东区的年轻医疗干部们如同希望的火种,播撒在宁县这片土地上,他们在奉献中成长,为宁县的医疗事业和人民健康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力量。

自 2018年津、甘建立医疗卫生东西部协作机制以来,河东区对宁县展开了长达6年的对口帮扶。这一行动不仅是医疗资源的输送,更是爱的传递和人才的培育。2020年宁县脱贫后,帮扶工作依旧持续推进,尤其是在年轻干部“墩苗”实践行动中,20余名来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年轻干部,带着技术、觉悟和过硬的作风奔赴宁县,开启了他们意义非凡的健康帮扶之旅。

在宁县中医院骨科病房工作的王会增,是今年河东区卫健系统援派宁县的年轻专业技术人才,也是医疗队中唯一的男护士。“刚到这里的时候,我压力很大,因为以前没怎么接触过骨科业务,而且病房护士紧缺。”王会增回忆道,“但我知道我必须尽快适应,我跟着老师学,一有空就查视频、翻书籍,就想尽快熟悉学科知识。”方言,曾是他工作的一大障碍,听不懂患者的话,护理操作都得和老师协同进行。但他没有气馁,“我性格比较开朗,就主动和患者多接触,慢慢地我就攻克了方言关。现在我能独立开展工作,还能为患者做手术期指导,进行中药贴敷、拔罐、隔物灸这些特色治疗护理工作,和患者们相处得也特别好,我觉得自己在这里真正找到了价值。”


贺缨翔,同样是1999年出生,在宁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部工作。“每天上班就像在和死神赛跑,监护仪器不断报警,我得在病床间不停地穿梭。”贺缨翔眼里满是坚定地说道,“我知道,我的每一个行动都关乎患者的生命。”每天交班后巡视病房,询问病人情况,帮咳痰不畅的患者拍背排痰,指导他们有效咳嗽,耐心宣教疾病注意事项和康复训练,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贺缨翔做得一丝不苟。“在这里,我在‘嘀嘀嘀’的监护声中快速成长,沟通能力和护理操作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我感受到了责任的重量,也明白了坚守和奉献的意义。”

2000年出生的苏珊是援派医疗队里年纪最小的成员。“刚来甘肃的时候,生活习惯的变化和工作压力让我双脚浮肿,但只要走进神经外科住院部,我就像充满电一样。”苏珊笑着说,“那里昏迷病人多、置管护理多、基础护理多,但我知道这些患者需要我。”她熟练地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肌肉注射、静脉采血等护理工作,指导科内护士更换尿管规范操作,每天忙于大量的翻身、吸痰、口腔护理及留置尿管的护理工作。“虽然我年纪小,但我知道自己的使命,我要用自己的专业为这里的患者减轻痛苦,为宁县的医疗事业出一份力。”


这些年轻的医疗干部们,在援派过程中扛起了守护患者生命的重任。他们远离家乡,在宁县扎实“墩苗”,锤炼了党性修养,涵养了为民情怀,提升了专业水平。他们的故事,是东西部协作健康帮扶的生动写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干部多“墩墩苗”大有裨益。这些年轻干部沉得住心智,他们深刻认识到援派帮扶工作的政治性,将政治学习贯彻始终,带着使命扎根宁县。他们耐得住清苦,把民生放在首位,带着感情融入当地医疗卫生工作,用专业知识为群众解除病痛,续写着新时代的“山海情”。他们扛得住重压,在艰苦环境中摔打历练,在解决矛盾中茁壮成长,展现出年轻一代的担当和风采。


他们是天津与宁县之间的健康使者,用青春和汗水,在宁县的土地上浇灌出希望之花。他们的行动,不仅为宁县的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更为年轻干部的培养树立了光辉典范。他们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心,持续为宁县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感人篇章,也让津宁两地的情谊在医疗帮扶中更加深厚、绵长。(全媒体记者 张伟)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