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家门口的‘党员说事’还能‘说’出一条路,这下我们20多户群众不用趟着河水出行了。”最近,环县车道镇安掌村窦城子组群众心里热乎乎的,因为村上解决了困扰在他们心里多年的出行难题。
安掌村群众的这份获得感、幸福感,得益于该村“党员说事”平台的积极沟通与协调,以及村干部与全村党员群众的积极响应。
为进一步改进基层治理模式,今年以来,环县车道镇安掌村设立“党员说事”平台,通过“群众提议、党员商议”的形式,把矛盾纠纷、困难诉求、期盼建议等反映出来,全面收集、分类施策,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闹心事、揪心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安掌村窦城子组群众常年出行路段中横跨四条河流,每逢春季冰雪消融,河面泥泞湿滑,过河时常陷入淤泥,冬季更是冰层覆盖,要冒险通行。“党员说事”平台建立后,胡志锋、窦仲红、窦仲懿等多名党员积极建议,将窦城子组路段的交通难题摆上了桌面,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随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最终决定通过自发投工投劳、自筹资金、寻求企业单位援助等方式施工修建过水路堤。
村两委积极协调,驻村工作队倾囊相助,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经过4天时间的紧张施工,四条总长度110米的漫水桥竣工通车,为窦城子组25户110人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人心齐,泰山移。全村近50名群众共同参与搭建,把群众挂心的事办好办踏实。”安掌村党支部书记张成珠看着新修的漫水桥自豪地说道。“这四座造价达18万元的漫水桥,没有专业设计图纸,却精准丈量出党群齐心的交融刻度。”
一张方桌、几把木椅,党员和村民们时常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话里话外都是民意,也都关乎民生。
村民马维仓苦诉,“家里的40亩承包地中,有26亩因为一条小河的阻隔,成了难以企及的‘孤岛地块’。这些年,因为机械无法进场;去年基本农田改造项目中,自掏腰包在河道压了排水管垫起来土桥,结果一场雨水冲毁勒。”
马维仓家的这方“望天田”成为“党员说事”活动中的新议题。马锡会等7名党员共同提出“不能让良田变荒地!”。有的建议修建过水路面,有的主张改道引水,但上游流域面积过大带来的安全隐患让这些设想难以落地。
村两委成员、党员和村民们共赴现场,寻求合理搭建“孤岛地块”与村庄的通道的解决办法。在集思广益的讨论中,务实创新的解题思路逐渐清晰:先抢修应急便道保春耕,再争取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永久通道,同步申报河道治理工程消除隐患。这套“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组合拳,既解当下之急,更谋长远之策。
春寒料峭中,党员的实干身影温暖人心。张成珠带着测绘工具翻山越岭选线路,党员马宏国、马维辉挨家挨户协调用地,村两委主动联系施工机械。望着即将贯通的临时便道,马维仓感慨:“党员们把咱家的事当自家事办,这田种得有底气!”这是安掌村创建“党员说事”活动,推动群众难题“一线解”的生动缩影。
“党员说事”,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困。据了解,安掌村党支部创新实施“1+N”党员联户制度,35名党员包联全村261户群众,将说事平台延伸到农家院落。老党员胡天堂等随身携带的《民情日记本》里密密麻麻记满了群众诉求:“张婶家水毁道路需要修缮”“养殖户老杨家缺少防疫技术”……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问题清单”,通过“党员领办、支部督办”机制转化为“履职清单”。
同时安掌村党支部以说事平台为纽带,整合司法所、农技站等镇属部门资源,建立“村呼镇应”联动机制。针对土地流转纠纷等复杂问题,创新“党员说事+乡贤评理+法律顾问”调解模式,成功化解积案3起。在产业发展方面,通过说事会收集到7条建议,推动建成3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带动户均增收8000元。村民马锡锋感慨:“以前有事要跑镇里,现在党员主动上门听,问题解决在家门口!”
今年以来,安掌村累计召开“党员说事”8场次,收集解决各类问题诉求15件,办结率达80%,群众满意度达98.5%。真正将为群众答疑解惑、调解矛盾纠纷的窗口搬到群众家门口,让“呼声”变“掌声”,让“民声”落地有声。
从“干部说了算”到“大家商量办”,从“问题往上交”到“难题一线解”,安掌村“党员说事”平台不仅架起了党群连心桥,更蹚出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随着该模式在车道镇全面推广,一幅组织强、民心聚、乡村兴的治理新图景正在环州大地徐徐展开。(记者 乔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