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汪庭有和陇东民歌 《绣金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金匾绣咱毛主席,领导的主意高;一绣毛主席,人民的好福气,你一心爱我们,我们拥护你……”20世纪30年代,这首诞生于陕甘宁边区新正县的民歌,曾经脍炙人口,唱红全国。

娓娓动听的《绣金匾》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新正县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奇葩,在中国民歌艺术殿堂里绽放着璀璨的光芒。

起先创作这首歌的作者,叫汪庭有。他祖籍陕西商南,生于1916年。1918年因灾全家出外逃荒,其父携带全家沿门乞讨度日,受尽磨难。1923年,汪庭有全家在陕西鄜县(今富县)羊圈沟居住下来,汪庭有开始给地主放牛羊、种庄稼、务农活。13岁那年,汪庭有患上“出水病”,后又得了“大骨节”病。不久,他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他与哥哥相依为命。后来,他与兄长分手,离开生活了12年的羊圈沟,一个人过起了流浪生活,靠给别人拉长工、打短工谋生。在此期间,他曾被国民党部队拉壮丁关押了3天,后伺机逃脱。直至1936年,汪庭有流落至正宁县永和乡杨家店子落户定居,开始开荒种地,学做木活。由于他心灵手巧,勤奋好学,干活认真,不计报酬,叫他做木工活的人越来越多,他的手艺也越来越好,逐渐成为方圆一带小有名气的“巧木匠”。

汪庭有没有读过书,但他很喜欢当地的民间秧歌。他所受的文化教育,得益于当放羊娃的时候同伴经常传唱的《五更道情》《绣荷包》《五哥放羊》等民歌的熏陶。在正宁期间,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善和边区的种种新气象,给汪庭有生活注入了新希望,使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愉悦和欢乐。再加上他悉心地搜取和提炼,在挥动锯子和刨子的间隙里,不由自主地哼出歌来。他的歌,不是用文字写出来的,而是由感情化成一串串声音唱出来的,反映了穷苦农民翻身作主、自由生产、生活的心声。

在编歌的过程中,他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不识字。有时刚把第一节编好,编第二节时,往往就把前面的又忘了。他想了个法子,每节编好后,教给村里孩子唱,当他忘记时,村里孩子记住了,这样就克服了不识字的困难,从而编出了许多优秀的民歌,在当时的马栏川,大多数老百姓都会唱。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后来唱了几十年经久不衰的《绣金匾》。

起初,汪庭有嫌“绣荷包”表现的是男女爱情,给有威望的人民领袖、民主政府和人民子弟兵绣一个荷包送去不合适,应当绣一个大金匾。因此,他把这首民歌的名字定为《十绣金匾》,编成了十段80句的优秀民歌。该歌描绘了一幅边区党政军民同心同德、各项建设事业欣欣向荣的美好图景。他把自己编唱的这首新歌教给当地群众演唱,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喜爱。

1944年,汪庭有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文教英雄大会。会上,他以“珍珠倒卷帘调”唱给中央领导和与会同志听,得到大家夸奖,并获得“甲等艺术英雄”称号。当时,著名诗人艾青撰文《汪庭有和他的歌》,发于《解放日报》1944年11月8日第4版,对其予以高度评价。

此后,汪庭有开始识字,不久便能看懂边区的《群众报》。他在当地组织了1个秧歌队、2个卫生组、1个宣传小组,团结周围群众,闹秧歌、教唱歌、读书报、办黑板报,将当地的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后来,他又编唱了《表顽固》《防奸歌》等优秀民歌,揭露汉奸、国民党顽固派卖国害民、破坏边区的罪行和阴谋,对动员人民群众投入抗日救国、保卫边区的伟大斗争发挥了积极作用。

边区“艺术英雄”汪庭有以陇东民歌为基础改编的《十绣金匾》,歌曲结构短小,全曲共上下两乐句,下句的曲调骨架是上句的下四度变化模进。旋律的进行明快流畅,起伏自然,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以亲切细致的音调,深刻地抒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热爱和对人民子弟兵——八路军的深厚情谊。

数十年来,《十绣金匾》在广泛传唱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人民群众和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再创造,紧密配合革命斗争并不断得到锤炼。抗战胜利后,为了配合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在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十绣金匾》的“十绣”被精炼为“三绣”。1976年,歌中又增加了歌颂周总理的内容:“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鞠躬尽瘁为革命,我们热爱你。”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再度热起来,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革命民歌,寄托了亿万中国人民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眷恋和缅怀之情。


编辑:边凯责任编辑:边凯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