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书香庆阳 | 用爱抵抗生命的沉沦——读《骆驼祥子》有感(刘瑞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骆驼祥子》是作家老舍所著的长篇小说,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自问世以来,已被译成十几国文字。《骆驼祥子》以旧北平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外号“骆驼”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的悲惨遭遇,反映了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暴露了旧社会的罪恶。

用爱抵抗生命的沉沦

——读《骆驼祥子》有感 

刘瑞琴

《骆驼祥子》这部小说,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旧时代北平城里人力车夫祥子由奋发向上到最终堕落的全过程。当我以一名教育者的目光审视这曲悲歌时,祥子那被黑暗吞噬的身影,便不仅仅是一个底层人物的沉沦,更像一记警钟,在教育的殿堂中震荡出深远的回响。在教育这片天地中,唯有用爱守护心灵的微光,才会抵抗生命的沉沦。

祥子的堕落,无异于一种缓慢而残酷的“教育”历程——北平这座巨大的“课堂”,以烈日暴雨为教材,以欺骗压榨为教鞭,用一次次无情的打击塑造着祥子的灵魂。他那“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的挺拔身躯,最终被生活的重轭压弯了腰;他那“就是拉自己的车”的朴实梦想,也终被现实碾得粉碎。这具躯体的沉沦,映射着精神堡垒的坍塌——社会这所“学校”的课程如此冰冷,只教会了他自私、狡黠与绝望。当他在街头如行尸般踉跄,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劳动者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教育的失败,一种深植于黑暗土壤里的“异化”教育,最终扭曲了人心中最宝贵的良善与希望。

祥子被“教坏”的过程里,刘四爷与小福子这两颗陨落的星,尤为刺目。刘四爷这类人,如同教育中阴暗面的化身,他掌控着人和车厂,用市侩与冷酷的处世哲学给祥子上了现实一课,暗示着“规矩”与“剥削”的严酷现实。而小福子那“像被霜打了的树叶”般无声飘零的生命,则昭示着环境对美好品质的摧残——她纯善的灵魂在贫瘠的土地上过早凋零。当祥子眼睁睁看着小福子被拖入“白房子”,那一声无声的嘶吼,是良善被黑暗吞噬时的绝望呐喊。这双重悲剧如两记重锤,击碎了祥子心中最后的光亮,也警示我们:教育者若不能守护人性中珍贵的良善,任其被环境之恶浸染,则祥子式悲剧将如幽灵般不断重现。

作为教师,我常想:若祥子生命中出现过一盏微弱却坚定的灯火,结局会否不同?我们教育者,正是那点灯人。在复杂的社会课堂中,学校应是守护精神家园的最后堡垒。面对如祥子般在命运泥潭挣扎的孩子,我们应如老舍笔下那位虽然贫穷却仍竭力维护学生尊严的私塾先生,传递知识与温暖,更在孩子们心中点燃真善美的信念。

诚然,我们不能为每个孩子铺就坦途,却可以成为他们精神的守护者,教他们识别生活的风雨,在心灵深处筑起抵抗侵蚀的堤坝。祥子被“教坏”的故事,是一面血泪浸染的镜鉴,提醒我们:教育之烛若熄灭,黑暗将吞噬无数个“祥子”。教育者最神圣的职责,恰是在混沌现实中守护每一颗心灵的火种,让“祥子”们即使身处胡同深处,也依然能够自律自爱,能够看见头顶的星光——那便是生命中的希望,便是活着的尊严,是抵抗生命沉沦的最后一道防线。

教育的伟大事业,不在于提供万无一失的庇护所,而在于赋予心灵在风暴中挺立的力量,在黑暗中辨识微光的能力——自律自爱,便是人类永不屈服的尊严本身。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