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环县
缩小城乡硬差距 提升发展软实力 —— 环县木钵镇关营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纪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文/图庆阳融媒记者 路世玲)距高铁站1.5公里,打通出省通道;距高速路口1公里,接入区域动脉;距县城6公里,编织城乡互动走廊;史呈林等民间艺术家令道情皮影戏焕发新生,将村庄锻造成文化磁场;设施农业精准布局,既守牢农耕文化根基,又注入科技动能,使生态价值转化为文旅资本……

近年来,环县木钵镇关营村紧扣“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布局,探索“农+文+旅”融合路径:以农为根深植沃土,以文为魂浸润田园,以游为翼助推发展,精准把握城乡要素流动规律,重构乡村空间价值体系,积极发展近郊经济,催生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持续升温。

文化铸魂润乡村

家乡是根,故土是本。

关营村本是环县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因为道情皮影戏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环县道情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史呈林而声名鹊起。

史呈林出生于关营村道情皮影世家,7岁随父亲史学杰学习演唱道情皮影戏,16岁即可挑线献艺。1987年秋,以史呈林为首的“中国甘肃民间道情皮影艺术团”远赴意大利演出,这门东方艺术首次亮相国际舞台,被赞誉为“来自东方魔术般的艺术”。

这份文化基因,被镌刻进关营村的村史里,使“名牌”效应成为壮大文化旅游的根基。从村名由来到村史村情,从乡风民俗到产业布局,从荣德尚贤到经济发展……关营村的发展历程和时代变迁或按时间轴线、或按详略轻重,突破传统展馆限制,分门别类地通过18个露天展板,全景式展示在人们面前。

1937年关营村有了第一所学校——私塾;1973年,关营大队集体购买了第一辆“铁牛”——拖拉机;2009年关营村建设了文化广场、村级卫生所和文化屋;2023年关营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一篇篇文字,一张张图片记录着关营村发展的根基与脉络,折射出一域一地的发展变迁。

村史村事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农文旅融合的钥匙。

关营村以村史村事推动农文旅融合,深入挖掘村史村事中蕴藏的特色文化资源,依托村容村貌、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打造差异化文化IP,着力将文化资源转换为消费热点,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双方奔赴”。

“打造一处‘沉淀文化、见证告别贫困记住艰辛、存放家乡气息、回味乡愁记忆’的村史长廊为村庄的形成、变迁、发展留下真实的记录,为广大村民提供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场所,让村民获得一种荣誉感、自豪感。”关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慕定堂说。

产业兴农富乡村

盛夏时节,关营村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时令果蔬陆续进入采摘期。

“当前,正值辣椒采摘旺季,生意愈发红火。尤其是节假日,前来大棚采摘和购买的人络绎不绝。”关营村村民杜花说。

2022年,杜花和老伴瞄准关营村设施农业发展机遇,承包了1.4亩土地,开始经营时令果蔬大棚。“2024年,蔬菜大棚收入了5万元左右。”杜花说。

杜花的“致富经”,正是关营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缩影。

关营村素来就有发展设施农业的传统,依托自身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关营村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建立四项联动机制,大力发展“羊+瓜果菜菌游”六大特色产业。2024年,为进一步壮大设施农业发展规模,该村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配套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鼓励引导群众发展“菜篮子”经济。

当前,环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有日光温室24座、钢架大棚297座,精准化水肥供给、智能温控系统等科技手段在温室大棚内随处可见。

据慕定堂介绍,关营村5个村民小组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乡村旅游+瓜果菌菜乐”的休闲观光产业带动下,食用菌、苹果和桃采摘、设施蔬菜、设施甜瓜等分别在各村民小组布局,且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秉持产业活村的原则,关营村还打出“菜篮子+文旅”牌,村党支部领着合作社,带着乡亲们建起田园综合体,既能种植采摘,又能观光游玩。2024年,140户村民靠着瓜菜产业,消费收入达到11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50元。

“没想到,我们多年前确定的‘2334’(二园产业、三路营销、三期收益、四有产业)发展规划从纸上走进了现实。”木钵镇党委副书记刘兴龙感慨道。

旅游赋能兴乡村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漫步关营村,恍若步入现代版《桃花源记》。

这种宁馨、和睦、怡然自乐的诗意栖居,是关营村历时7年自主探索、倾力打造的结果。2018年,关营村秉持“支部牵头搭台子,党员示范探路子、村民参与鼓袋子”的思路,投资1188万元,实施道路硬化、人居环境提升、文化广场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集美食品鉴、休闲娱乐、农事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文旅体验园。

体验园建成7年来,关营村顺应县城人群对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家美食的向往,建成农家小吃、亲子游乐、休闲健身、漫步走道、康养垂钓园、研学体验基地等休闲娱乐设施,招引回乡创业能人承包经营。

走进体验园内的火龙果种植大棚,负责人裴耀金正忙着给火龙果剪枝、拉枝。6年前,他从广西引进金都、燕窝等7个火龙果品种,首次尝试“南果北种”。经过不断摸索,如今,他种植的1325株火龙果迎来盛果期,年收入约15万元。

乡村游“不断档”,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摘。关营村把农区变成了景区、田园变成了公园、农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充分激活了乡村旅游经济。

走进花卉培育基地,优雅舒展的蝴蝶兰、火红夺目的红掌、纤细层叠的文竹,吸引游客驻足选购。将盆景花卉、亲子游乐、特色观光、科普研学等多元业态融进一个空间,这是基地负责人郝杰琼的创新之处。

“关营村距环县县城近,结合现代休闲潮流,我们想让游客于静谧中寻一处休闲避暑的天然‘氧吧’。”郝杰琼说。

体验园还创新引入14名网红产业带头人,开办农家小吃和小作坊8家,定期举办农文旅文化季、农民运动会、村BA、农产品展销等活动5场(次),预计年吸引游客10万人次,带动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据统计,今年端午小长假期间,关营村农文旅融合体验园接待游客1.2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10万元。


编辑:边凯责任编辑:边凯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