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华池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卧在陇东大地。南梁的红旗映照着历史的天空,子午岭的苍松翠柏中,远去的号角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在华池这片孕育了南梁精神的红色沃土上,红色研学正发出集结号,以斗志昂扬之势,打通历史与现实的脉络,联结精神与物质的纽带,让革命基因、农耕文明、生态禀赋在时代浪潮中交响共鸣,奏响一曲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雄浑乐章。
从革命圣地到时代课堂
2025年上半年,华池接待研学团队532批次,12.8万人次的脚步踏上这片黄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汲取力量。
华池的红色研学,从来不只是简单的参观游览。在这里,学员们可以穿上粗布红军服,在练兵场体验红军扁担的重量,在田间地头实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誓言,在窑洞课堂诵读《为人民服务》的经典。南梁革命纪念馆创新推出的“四个一”教学模式:听一堂红色党课、走一段红军小路、干一场农耕农活、唱一首革命老歌,让历史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这份对历史的敬畏与创新,让华池的红色研学在全国崭露头角。与延安革命纪念馆、照金纪念馆联合打造的“陕甘边革命走廊”研学线路,被纳入全国30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原创的《南梁烽火》实景演出,用黄土高原作舞台,以星空为幕布,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真谛。
从贫瘠沟壑到希望田野
在南梁镇荔园堡的田地里,春有油菜花海与红军秧歌相映,秋有糜子波浪与研学学员共舞。这个曾经靠天吃饭的村庄,如今通过“红色研学+生态农业”的模式,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生机。
村民们把窑洞改造成“红军民宿”,土炕上铺着粗布床单,墙上挂着革命年代的画报;把小米、荞麦包装成“红军干粮”,贴上“南梁”的红色标签;把农耕活动设计成“战地后勤”体验项目,让学员在磨面、织布、种庄稼中感受“自力更生”的内涵。村民郭翠玲的故事,正是这片土地变迁的缩影:曾经守着3亩薄田年收入刚一万元,如今民宿经营、农产品销售、研学辅导多项收入相加,年收入突破6万元,郭翠玲总把“黄土里长出了‘金疙瘩’,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挂在嘴边。
通过建立“研学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全县38个行政村、2300余名农民被纳入产业链条:合作社统一对接研学订单,农户按需提供食宿服务、农事体验项目,县文旅局负责标准制定和技能培训。
2024年华池县农产品通过研学渠道销售的溢价率达40%~80%,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9500万元,红色研学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从单一资源到全域动能
在华池的非遗工坊里,剪纸艺人赵星萍的剪刀在红纸上飞舞,剪出的“南梁荔园堡”纪念品成为研学讲解示范艺术作品。华池县文化馆馆长李天琛感叹道:“以前剪纸是自家消遣,现在成了能赚钱的手艺,还能让年轻人了解老故事。”
如今,华池已挖掘整理出“南梁说唱”“布贴画”“千岁香包”“麦秆画”等13项非遗技艺,通过“非遗+研学”的模式,让这些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重焕生机。在研学活动的带动下,华池县非遗产品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50余名非遗传承人成为“文化导师”,也让黄土高原的文化根脉在传承中创新。
近年来,华池投入18亿元改善旅游条件——新建的旅游公路如彩带缠绕山间,连接起20个主要研学景点;智慧旅游平台实现“一部手机游华池”,扫码即可收听红色故事、预约体验项目;游客集散中心的“南梁特产”专柜里,从有机小米到文创手账,从红军水壶复刻品到非遗剪纸,300余种特色产品琳琅满目。
这些变化不仅让研学体验更便捷舒适,更让当地群众的生活品质发生了质的飞跃——全县新建的58座旅游厕所、126家民宿、89户农家乐,既是服务游客的设施,也是改善民生的工程。
走进何沟门安置小区,盛夏的骄阳也掩不住村民们笑颜如花的脸庞,优美的环境,络绎不绝的研学队伍,忙碌有奔头的日子,把这个紧邻南梁革命纪念馆、荔园堡村部等景点的村落映照得格外神采奕奕。
华池县在何沟门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民俗文化,重点打造美食馆、民宿馆、文创馆、智慧馆、乡村振兴成果体验馆“五馆”业态,推出文创产品、特色美食及研学培训等。当地培育5户主题民宿示范户,带动周边43户农户发展“炕头经济”。
据统计,截至6月,2025年南梁大景区累计吸引游客127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9亿元,而红色研学正成为拉动县域经济的核心引擎。
从历史荣光到未来展望
“数字南梁”项目的启动,让红色研学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通过VR技术,游客可以“穿越”到1934年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现场;借助AR眼镜,文物会“开口”讲述背后的故事。这些创新不仅拓展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边界,更让华池的研学产品突破时空限制,吸引了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
“当年边区群众用小米支援革命,今天我们用研学带动老区群众致富。”县委书记魏凯选的办公室桌上,农文旅融合规划方案格外醒目。华池在深挖特色资源,将红色资源是根,农耕文化是魂,生态环境是本的理念融入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的工作中,让革命老区的土地永葆生机。未来华池将规划建成全国知名的红色研学目的地,形成“红色教育、生态休闲、农耕体验、非遗传承”四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带动全县群众稳定增收,让红色研学成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